但是对于当时的雍正来说,财政亏空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就算是将这些欠款全部追回来,也不可能挽救清朝走向衰败的颓势。
所以,雍正呕心沥血,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政策,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政策,大清这匹老马才重新焕发了生机。
四爷是个真正的改革家,他跟那些重用臣子进行改革的皇帝都不一样,清朝的改革,四爷是自己上的,他就是清朝改革派的头。
雍正在当皇子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清朝朝廷中的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是他敏锐的政治嗅觉也告诉了他,他爹康熙并不愿意当这个改革者。
所以这些绝赞的点子,就只能留存在四贝勒的脑袋中,等待着有人来将它们实现。
现在四爷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他是一刻都不想等待,立马进行了改革,同时,雍正也有感于自己四十五岁登基,年龄实在是有点偏大,生怕自己的改革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无法全部实现,所以雍正就开始了自己的肝帝之旅。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雍正开始追缴亏空,转年,雍正元年正月,成立会考府,开始对于全国的财政进行清查。
四月,雍正决定废除贱籍。
八月,宣布建立秘密立储制度。
雍正有感于自己当初作为皇子时夺嫡的凶险和太子二哥被所有人群起而攻之的情势,所以宣布从此之后不再公开立太子,反而是将写有继承人名字的诏书一式两份,分别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和皇帝身边,等到皇帝驾崩之后,再由宣诏的大臣共同打开传位诏书,确立新君。
九月开始实行摊丁入亩。
十月的时候,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清,雍正只能先把其他事情暂放,开始筹备军队平叛。
即便如此,在派出了军队之后,十一月,实行了台省合一,完善了监察制度。
十二月,开始进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的试点。
雍正二年,正月开始改革旗务,三月份青海叛乱顺利平定,同月就开始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这些都是四爷的重大改革措施,其他的我们等会再说!
雍正不愧是当初康熙所说的坚固可托之人,那可是一点都没有顺着这些大臣士绅们的意思,他的改革就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改变沉疴已久的清朝,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延续清王朝的寿命。
这其中,大臣和士绅们,是重点被打击的目标。
雍正的这种改革,虽然很有好处,但很明显是将自己放在了官僚集团的对立面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政策都是什么以及雍正是怎样让这些政策顺利的推行下去的。
清朝的百姓们都傻傻的看向天幕,在唐欣欣没有解释之前,他们完全听不懂这些政策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只听那句跟打击大臣士绅,他们就明白,肯定还是有利于他们这些穷苦百姓的。
所有清朝的百姓都在努力的搞明白这些政策,就连村子里平日里最顽皮孩子,也都安安静静的等待着。
朝廷中,大臣们恨不能对着四贝勒磕上个百八十个响头,为什么啊!为什么幼狮他们遭难啊!
补亏空的事情,已经让这些大臣们身心俱疲,现在天幕竟然告诉他们,这并不是结束,这只是个开始!
年纪大些的已经头晕目眩的想要昏过去了。
康熙看到了火耗归公这一项,其实之前就有人提起过这件事,但是康熙觉得,单纯的把火耗归公,只会影响底层官员们的生活。
不仅如此,若是他这个皇帝下旨将火耗归公,那不就是说,要他这个皇帝开口,向百姓们多征收一部分税?
那这样的话,他不就变成了一个苛待百姓的皇帝!
这怎么能行呢?所以康熙想都不想,直接否决了这项提议,没想到,现在这项政策,竟然又被自己的儿子捡了回来,还当成了改革的重点!
雍正新官上任三把火,首先要打击的就是官员,追缴亏空不用说自然是第一把火,第二把火则是密折制度。
密折制度的创立者其实是康熙,但是密折是要直接呈递给皇上的,康熙觉得自己没有这么多的精力去看这些多出来的折子,所以在康熙朝,拥有密折专奏权力的官员不过只有区区两百人罢了。
但雍正不一样,他为了能够尽快且真实详实的了解地方政务,将上密折的权力给了很多官员,整个雍正朝,能直接给雍正写折子的官员,多达一千三百多人。
雍正也正是靠着这种官员之间的互相监督和互相举报,架构了一个完整的奏折呈递系统,把官员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从而保证了自己的改革能够顺利的进行。
第三把火就是火耗归公了,金银这种贵金属,在百姓们手中流通的并不多,所以在交税的时候,都是散碎银两。
而官员们则是需要把这些碎银子重新熔铸成银锭,但是在熔铸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损耗,为了补齐这部分损耗,官员们就会多收一些。
这种火耗银是没有定数的,贪
第262章 九子夺嫡53(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